传统文化部分常见名词释义
有读者看了本报“文明探源”相关文章,称对一些传统文化名词不是太理解。现将部分常见传统文化名词集中释义,以飨读者。
【华夏】与【中华】 华夏族的祖先是黄帝族和炎帝族。“华”是黄帝部落名称,“夏”是炎帝部落名称。这两个部落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建立统治,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。因此我国人民被称为“华夏儿女”或“炎黄子孙”,我国也称为“华夏”。汉朝以后,开始出现“中华”的族称。19世纪末,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“民族”概念传入中国后,“中华民族”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。虽然“华”与“中华”及“中华民族”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,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,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。
【赤县】与【神州】 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作“神州”,而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“赤县”。后人将“赤县”与“神州”合称“神州赤县”或“赤县神州”,皆是指中华大地。正因为如此,xxx诗词中有“长夜难明赤县天”、“六亿神州尽舜尧”之句。
【中州】与【九州】 中州,即中土、中原。广义的中州是指黄河流域,有时也是整个中国的代称。而狭义的中州,则是指河南省一带,因河南省古时为“豫州”,在“九州”中位于中心位置而得名。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,即所谓的“九州”,分别是:徐州、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扬州、荆州、梁州、雍州和豫州。“九州”也叫“九囿”,是整个中国的代称之一。
【九五之尊】 这个词比较复杂,有多种解释。
解释之一: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。阳数中九为xx,五居正中,因而以“九”和“五”象征帝王的xx,称之为“九五之尊”。
解释之二:认为“九五”一词来自《易经》。现流传下来的《易经》版本据说是周文王所演,因此也称为《周易》。在《周易》64卦中,首卦为乾卦,乾者象征天,代表帝王的卦象。九,阳爻;五,第五爻。九五是乾卦中xx的爻,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,故飞龙在天,犹若圣人有龙德,飞腾而至天位,后因以九五指帝位。
解释之三:在中国古代,人数大兴施教化,定礼数,衍化出“九五”之数——五灵:天地人神鬼;五行:木火土金水;五方:东南中西北;五色:青赤黄白黑;五时:春夏季夏秋冬(季夏也称长夏,泛指农历六月,此乃出于理论需要,为与天之五行、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);五谷:稻黍稷麦菽;五味:酸苦甘辛咸;五气:风热湿燥寒;五音:角徵宫商雨——所谓“九五”,囊括大千世界,但凡未跳出三界、不在五行中者,皆要受“九五”约束。因此,“九五之尊”者享人皇气运。
总之,可将“九五之尊”理解为专指“帝王”的历史俗语。
【三皇五帝】 “皇”的原始意义是神祗,“帝”是指帝王。秦始皇统一华夏后,为了表示其地位之崇高xx,因此将“皇”与“帝”组合发明了“皇帝”这一称号。
在历史上,不同时期对“三皇五帝”有不同定义。甚至“三皇”有五说或八说,“五帝”有五说或六说,但究竟“三皇”和“五帝”具体是指谁,向来多有争议。现在所说的“三皇五帝”,已与神话传说不同,是指最接近中国夏朝之前的上古帝王。基本上,普遍较认可的一个说法是,“三皇”应为远古时期的三个帝王,即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农氏;而“五帝”,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帝,即东方太昊、南方炎帝、西方少昊、北方颛顼、中央黄帝。
然而,“三皇五帝”之说,应该是后人对远古时期帝王朝代的概括,而非全指,应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。
【三教九流】 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,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。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、各色人物。在古代白话小说中,往往含有贬意。所谓“三教”,简单来说就是:儒教、道教、佛教。但“九流”比较复杂,可细分为上九流、中九流和下九流,却又说法不一。其中一个说法是,九流为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。
【三十六行】 据史料记载,自唐xx始就有“三十六行”,分别是指:肉肆、宫粉、成衣、玉石、珠宝、丝绸、麻、首饰、纸、海味、鲜鱼、文房用具、茶、竹木、酒米、铁器、顾绣、针线、汤店、药肆、扎作、仵作、巫、驿传、陶土、棺木、皮革、故旧、酱料、柴、网罟、花纱、杂耍、彩兴、鼓乐和花果。后来,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,行业也逐渐增多,便有了“七十二行”和“一百二十行”及“三百六十行”之说。但这些数字并非实指,是含有天下全部行业之意。
【三牲四果】 古代祭祀用的供品。“三牲”有大小之分,大“三牲”指羊头、猪头和牛头,小“三牲”是指鸡头、鸭头和兔头。另有一说法,大“三牲”为猪、牛、羊;小“三牲”指鸡、鸭、鱼。但后来也称鸡、鱼、猪为“三牲”。此外,也指夏、商、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。“四果”无固定,泛指柑橘、苹果、香瓜、葡萄等。